沈士德:岁月催人老 奉献唤春回

发布时间:2015-09-23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

作者:化工原理教研室教师 童仕唐

沈士德教授是我的恩师,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先生退休之前历任我校外事处长兼中澳中心主任,化工系主任等职。先生为人低调,仍秉持旧时知识分子的清高,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为人师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博览群书,知识面宽厚,学究气浓,尤其对化学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满腹经纶,在课堂上最有大师风范;为人乐善好施,平易近人,是年青教师的伯乐。读硕士研究生期间(1984-1987),我原本师从陶著教授,但当时化工系考虑要为《化工原理》培养新人,就将我分配到《化工原理》教研室并指定他指导我的研究论文。始于此,师生结缘,他与我亦师,亦友,亦同事,引领我一路前行,跨过30年岁月。师恩如山,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恩师的敬意。

学术成就 影响深远

早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被公派留学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为我校90年代大批派出访学的骨干教师开拓了一块重要的根据地。他在留学期间所建立的合作关系,为我校于90年代初争取加拿大政府对外合作署国际高校合作资助项目(简称为CIDA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在北美大地上创建的这块根据地,40余年后依旧是我校青年教师从事国际合作访学的据点,为我校《化学反应工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工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双语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巨大的支持。近年来先后又有3位承担《化学反应工程》双语教学的年青骨干教师前往多伦多大学访学做合作研究,而加方有一位教授连续3年受聘来校帮助为本科生讲授《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为我校《化学反应工程》双语教学师资骨干培养及教学计划落实起了关键作用。

此外,《化工原理》教研室的发展无处不留沈先生学术思想影响的痕迹。《化工原理》教研室为化学工程及相关学科开设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理论体系是“三传一反”,即所谓“动量、热量、质量传递及化学反应工程”。沈先生在完善化学工程学科体系的思路是比较传统的,主张科研工作也不能脱离化学工程“三传一反”的研究领域。在化学工程学科体系的课程建设中,身先士卒,投入了毕生精力,为开设《传递过程原理》,《流体分子热力学》和《分离工程》等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为课程承前启后以老带新指导了一批新人,使化工原理教研室能继往开来,先后获得《化工原理》省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化学反应工程》双语教学国家级示范工程等荣誉。

良师益友 惠及终身

先生是一位学术严谨的教授。他指导研究生比较注重方法论。与国外教授指导研究生方法相似,对于课题只给出一个想法,放手让学生去做,从检索、查阅、调研、分析相关资料,制定具体研究方案,自行制作、购置、搭建、调试实验装置,建立分析、测试方法,让学生遇到困难首先自主解决,定期汇报研究工作进展。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增强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沈先生授予的方法论,是我后来成就多项国家基金和教学研究课题的法宝,令我终身受用不尽。

在CIDA项目中,我校先后有5名骨干教师受益,包括我在内。第一次出国是先生为我铺垫了一条路,从他的经验中,我悟出和老外打交道应以诚相待,互相交流、彼此尊重、言行一致和踏实自信,还应具备帮助解决难题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很好地经营了与多伦多大学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系的合作关系长达30余年,权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使其在科研和教学上实现了资源互补,相得益彰。

沈先生不仅在学术思想上影响了我们《化工原理》在职青老两代,在生活上也赋予莫大关怀。在先生的鼎力帮助下,在人事调动非常困难的年代把我爱人从异地调来学校,这是让我终身感恩的大事。此外沈先生家是非常传统的,尤其每年端午节都有吃粽子的习俗。每年这个时候都没忘记要送我粽子,有不同口味的,我老岳母最喜欢他家包的腊肉和咸蛋黄粽子。他还嗜好武打小说,私下里我们还会经常聊一些金庸小说等。我们不像师徒,更像忘年之交。

奉献余热 寓乐其中

退休10多年来,先生仍在教研室保留一席之位,朝八晚五,按时作息。来教研室看书、学习,还不时为研究生或青年教师在科研或教学中的问题排忧解惑。尤其在我多次出国访学期间,他视我的学生如己出,帮我指导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奉献退休余热。

沈先生是好学之人,涉猎甚广。非常关注新书信息,每逢有相关化学工程学科新书面市,总会不惜重金第一时间买上两本与我们共同分享。他看书很认真,每年学习笔记达数10万字之多。对于交叉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他总是不适时机地为青年教师加以点拨,助他们开启新的科研方向。

化学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三传一反”范畴,正在以极其快速的方式向功能材料、环保、能源、生物、医药和信息等领域融合。知识更新很快,为屹立于学科发展的高度,更不能故步自封,须活到老学到老。为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必须涉猎广泛的知识背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李轩科、梁文懂和我等在出国访问或暂时离开学校期间,沈先生都曾几度坐镇帐中,全权指导研究生及项目研究工作。李轩科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炭纳米管及炭纤维材料方向,梁文懂教授的是光催化反应方向,而我的是环境科学中的化学工程问题及多功能吸附材料方向。

一位退休教授同时要关注不同研究方向,并且要为每个研究方向上承担不同课题研究的学生解决疑难,相信对他而言有莫大的挑战性。先生并未把这种挑战当成负担,而是主动从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和专著着手,熟悉课题的研究方法,设身处地为学生排忧解惑,适时而恰到好处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他对学生很有耐心,有问必答,平易近人,赢得所有学生的敬爱。沈先生在退休后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虽有满腹经纶,仍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虽说岁月催人老,然而热衷奉献的人心里总是年轻的,因他寓乐其中。

沈先生学贯中西,仍孜孜不倦;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高风亮节,不以功高自居。他以平常心态,笑看风云变幻;以不老之心,热衷奉献光和热;他的人生品格是我们后辈仿效之楷模,愿他永葆健康,长命百岁!

上一条:纪念抗战胜利,缅怀辛亥革命历史——化工教师赴昙华林参观学习 下一条: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王震宇博士来校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