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化工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源于1958年武汉钢铁学院建校时设立的理化系炼焦化学专业,专业创始人之一陶著教授在我国煤化工和炭素领域享有盛誉。1963年理化系更名为化工系,1986年炼焦化学专业更名为煤化工专业,1999年学校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将化工系和采选系合并,成立化工与资源环境学院,2002年增设生物工程专业,2005年化工与资源环境学院调整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和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09年新增应用化学专业,2016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焦化行业的领军人物,已成为华中地区化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化工工艺系、生物工程系、化学系等四个系。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应用化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生物工程专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工业催化等5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支撑学科和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档;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院相关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近100人。学院现有国家人才计划获得者4人、省级人才计划获得者30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学院建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试研究基地、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武科大-宝武集团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核磁共振与分子科学交叉研究院、绿色与智能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校级重点科研平台。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煤炭转化、新型炭材料、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环保、生物医药、生物技术等,在煤化工与新型炭材料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等100余项,年均科研总经费2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12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近年来在各类竞赛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的数量有了新成绩,数量逐年递增,成果较为突出。“十四五”期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余项,二等奖50余项,三等奖90余项。同时,许多赛事实现了零的突破,2023年首次参加“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并斩获全国金奖,2024年学院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

多年来,学院培养本科毕业生7000余人、硕士毕业生1000余人、博士毕业生90余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在清洁化工能源、高分子材料研究、药物合成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

展望未来,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将继续发扬“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教学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科研方面,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把化学与化工学院建成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成为我国化学化工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