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2002年参加无偿献血,至今已经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走了12个年头,12年来无偿献血30余次,献血折合近7000ml,又先后加入了浙江省和武汉市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分队,从事志愿服务。她,就是我校化工学院副教授俞丹青。
在她看来,接触献血的十余年中,无偿献血已从一次尝试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从一次无意的行为变成了一种刻意的坚持。她时刻铭记着这样一句话:“献血不会上瘾,但献爱心是会上瘾的。”
俞丹青主要从事催化及吸附材料在环境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2010年博士毕业后,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
年近40的她,不仅在科研上潜心刻苦,在教学生活中更不失认真负责。“俞老师对我们很负责任,又漂亮又体贴又温柔,像妈妈一样。”她教过的学生这样评价她。就是这样一个“像妈妈”的老师,一直默默做着这样一件事——无偿献血。
说起与无偿献血的机缘,俞丹青回忆道,我国于1998年正式颁布无偿献血政策后,商场、超市门口出现很多无偿献血车。注意到这一点后,她就主动地去了解无偿献血,并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
在浙江大学读博士期间,她成了一名定期献血者。她主动加入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分队,开始了解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学习如何做一名志愿者。学业结束回到武汉后,她主动申请加入了武汉市红十字会武汉无偿献血志愿者分队,利用自己的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积极参与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并积极的参与街头、学校献血车和献血屋的志愿工作。
近几年,学校就经常会有献血车出现,没有课的时候,俞丹青总是服务在献血车前。“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见俞老师下了课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忙,照料学生。她真的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化工学院11级的安旭对俞老师的这一做法很是敬佩。
刚开始献血,俞丹青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俞丹青的父母担心经常献血会对女儿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她在做志愿者街头宣传工作时,也曾遇到过很多人的不理解、不认同。对此,俞丹青说:“有些人对无偿献血有偏见或抵触,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只有他们了解无偿献血的真相时,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是非,才有可能有更多的人接受无偿献血,才会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为了说服家人和朋友,为了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俞丹青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她的电脑上作了很多笔记,包括“无偿献血的前世与今生”、“无偿献血的众多问题”、“稀奇的RH阴性血”等血液常识。
2014年暑假期间,她和血液中心协商,邀请武汉市二中广雅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到武汉血液中心参观。消息一发出,得到200多人的响应,她先后组织了两批学生家长到血液中心参观,让孩子和家长们初步了解血液知识和血液的采集、检验、储存、使用的过程。
此外,俞丹青还经常带14岁的女儿去参加志愿服务。她坦言,女儿小的时候她就有意识地引导她形成帮助别人的意识,把无偿献血的基本知识讲给她听。“在无偿献血这件事上,女儿是家里最支持我的人,我相信她长大后也会加入这个队伍,这也是我对她的希望。”
“很多人说献血无偿,用血却收费,这是一种盈利行为,其实不是这样的。从献血者到供血者,需要经过采集、分离、检验、运输、储存等繁琐的过程,所以用血者所付的费用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并非血液本身的费用,血液怎么可以用价格去衡量。”俞丹青总是不厌其烦地向身边的人解释,消除舆论对无偿献血的偏见。
“我并不觉得献血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这只是每一个健康的公民可以尽的义务。在这方面我也从来没有过思想斗争,我国人口多,血液需求量大,很多人需要帮助。”在俞丹青看来,自己所做的只不过是凭意识和本能,并不值得一提。无偿献血已经成了她工作之余的一种习惯,“就像在路上遇到一个摔倒的小孩,本能地会上前去扶一把。也希望有一天,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让无偿献血成为像扶起摔倒的小孩一样稀松平常的善举,让我们国家再没有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