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的老照片

发布时间:2009-08-31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

刘奇

微微泛黄的照片上,遒劲的毛笔字迹赫然写着“武汉钢铁学院焦58-1毕业留念 67.7.22”。校史馆的方青老师拿着这张46年前的珍贵照片激动不已。

25日下午,化工学院58级焦化专业的18位老校友一同去新校区图书馆校史馆参观。老校友将这张班级合影送给校史馆珍藏。

24日下午,该班级的20位同学,相继来到了校本部化工学院实验楼的报告厅2205。

是什么把阔别多年的同窗牵到了一起?46年前的照片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当时过着怎样的艰苦生活?他们又是如何度过这些难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这些老前辈。

年龄最大,时间最早,感情最深

焦化专业58级老校友是原武汉钢铁学院组建的第一届毕业生。1962年毕业后距今已有46年了。这批校友中年龄虽然差距很大,他们调侃着说最小的“小弟弟”李纯田也有68岁。最大的现在已经81岁了。

此次同学聚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退休教授李纯田。据他介绍,焦化58级共有43位同学。他说,我们都是七老八十岁的人了。除去去世了的、行动不便的、在家带孙子的、老伴不让出来的,能来的都来了。为了通知一位老友参加聚会,他辗转打了20多个电话。

24日下午两点到三点,已经有十几位老校友陆续来到了化工学院的接待点——教二楼报告厅。他们中有来自上海、广东等外省的,一样不远千里准时赴约。

阔别几十年竟然能脱口叫出对方的名字。他们虽然有点老态龙钟,但和故友见面时就立刻变得容光焕发。接着就有说不完的话。

一张毕业照,二十多封信

在和老同学回忆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时,彭永少老前辈从包里拿出一副老花镜和一个档案袋。从档案袋中取出他们的毕业照,双手捏着这张照片。像鉴别古董一样仔细的体味着当时的情景。接着他又拿出一个放大镜,大家兴奋地讨论着里面的同学。还有其它的几张毕业同学合影也被相互传阅,像是稀世珍宝一样被摩挲着。

几十年的同学情谊岂是千言万语说得尽,道得完?所有的真情都在67年的那个镜头咔嚓一声的时候定格在一吋见方的相纸上。随着时光的流逝,同窗之情像一杯陈年老酒反而愈发香醇。喝着这香醇的老酒,难怪他们愈发迷醉了!

二十多封信的收信人都是彭永少,放在会议座上占了大半边席位。这些信件是彭老和班上的老同学联络感情的纽带。

区区尺素诗化般飘渺空灵化作心灵的丝带,牵连着彼此的心一起跳动。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似海也许就是这样了吧!

风雨同舟,共度难关

王定有老前辈说当时条件艰苦啊!他说自己10岁就当过挖煤的童工。当时入学,通身就一个人带着几本书,啥都没有;伍东生前辈说他们学生年代说饭都吃不饱,有时还要去修铁路;老校友戴慧芬则说,吃着不够的就在馍馍里夹树叶……

然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挺了过来。戴慧芬说,她、高胜林和柳淑娟当时是“调干生”,每个月有48元的补贴。虽然要接济家庭,但在班级上算是比较宽裕的同学。当时大学教育的旗号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班上有两个华侨,在当时是受排挤的。她们就一起分享粮票,被褥和衣服。

戴老前辈也说,自己今年74岁了,总是健忘。可是大家一起劳动、编剧、学骑自行车等学生时代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怎么忘都忘不了。

陈年的往事如过眼云烟,早已踪影无觅。然而那些美好的记忆是深深刻在脑海里的印记,仍然记忆犹新。

陪伴着老校友游览新校区回来,满头银发的戴老就坐在我的旁边。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窗子上的水雾将这座城市的繁华半遮半掩。戴老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凝重的说:“这次能见个面真的很难得。我们相聚的日子有今天没明天,下次聚会也许就只有几个人了。”

至此,我终于懂得了二字:友谊。心中的疑惑也解开了,心情释然……

上一条:让焦化走出污染的围城---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光华教授和他的团队 下一条:退休教授李清田采访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