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人生探索不停步

发布时间:2024-12-23 发布者:化学与化工学院 浏览次数:

王晓强,博士生,现任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高分子、多功能纳米药物与药物递送、硼簇超分子功能材料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讲授课程包括《药剂学》《药物化学》和《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已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发表约20篇论文。

科研方面:

积极尝试,寻找兴趣

王晓强认为,大学生会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找不到方向。以本人为例,他指出自己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要找到有价值的课题。他强调,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方向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长期的,甚至一辈子可能都研究不出来的选题是不好的,那种能很快做出来,但是又没有太大学术价值的也不好。只有经过多维度全方位的思考与调研才能找到一个中期的、有价值的选题。对于本科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科研是不了解的。因此王晓强认为,在基本完成学业的条件下,学生需要空出时间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去了解学院各老师小组并以业余科研的方式参与其中。在不断尝试中,渐渐了解自己,找到兴趣方向,从而确定研究方向。

把握当下,转变思维

王晓强认为,脚踏实地、把握当下很重要。把研究工作做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到实处,把握住了当下,才会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此外,就是思维的转变。学了理论,还要实践。教科书上是没有大部分研究方法和数据的。基本上,科研都由自己开发。提及从哪里开发,王晓强指出,一般都是从最前沿的文献里面,然后靠自己去读,自己去学,归纳总结后,然后再学。在真正研究出来前,所做实验是没有明确结果的。试验的失败或成功,都是无法准确判断的。这时候就需要思维转变。真正研究时,任何事都是独立自主的,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来得出结论。

直面失败,锻炼抗压

王晓强强调,做实验、搞科研,一定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在设计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失败。十次成功一次甚至一百次仅成功一次都有可能。而失败次数多了后,压力就上来了。尤其是和很快就做出来一个很好结果的同门、同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压力一来,就压得人喘不过气。他指出,这时候一定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放轻松,尽快冷静下来,潜心在失败中学习经验。另外,静下心,试着去想想着如何摆脱当下的困境、如何突破自己。

教学方面:

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谈及教学理念,王晓强讲述自己比较注重教学的效果。在他看来,课堂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热情。学生对所教课程感兴趣,能学到相关知识,那这个课程教学就极大地成功了。而如果想要做到教学有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是必要的,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王晓强表示,在课堂上,他热衷于“抛砖引玉”。他会提出一个简单的、带有引导性的问题和想法,然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从而以这样的一种自发地探索的模式去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渠道多元,独立思考

什么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王晓强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独立思考就是当面对一个问题时,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会受到多数人观念的影响,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在对一个稀松平常的问题经过深度的剖析和认识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这个很重要。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起源于一个稀松平常的现象:苹果掉在地上。王晓强认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指出,这一代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网络很发达,学生接触的信息渠道多元,获得信息的量丰富、全面。学生可以从除书本之外的平台看一些学习视频或者直播等来温习课堂知识点,反复学习不懂的部分,加深理解。

教师寄语:

认识自己,明确目标

王晓强指出,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要明白自己的优缺点,要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到底适合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其次,要逐步的明确目标。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那么。纵然很多方面都想尝试,但是,要想做好具体一方面的话一定是需要在这个领域深耕。在某一个具体领域的深耕的。只有明确了具体的目标,把一件具体的事做到极致,自己才会在这个领域有足够深刻的见解。

闲暇爱好,人生增值

空余的时间,王晓强认为可以给自己培养一些能够自我“增值”的爱好。闲暇时,相较于沉迷网友,盲目刷视频,他推崇翻阅书籍、重温经典,或者去打球、爬山等户外运动,从高提高个人素质、素养。在他看来,运动,可以让身体更强壮,更少生病,就是一个增值的过程。读书,也是一样,开阔了你的视野,增添生活意趣,让自己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提升人生价值。

下一条:化学与化工学院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第一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