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夏莲:做科研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发布时间:2024-05-10 发布者:化学与化工学院 浏览次数:

吴夏莲,中共党员,曾获2020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特别资助,获2024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长期从事利用生物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细胞程序性坏死中淀粉样纤维蛋白质结构,揭示了RIPK3同源淀粉样纤维原子分辨率结构,为完善RHIM淀粉样纤维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中的信号传导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近5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top级SCI论文4篇,影响因子均在10分以上。发表论文期刊包括:JACS, PNAS, Cell Death Differ,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截止目前本人总共发表SCI论文6篇。

科研之路,兴趣推动

吴夏莲老师的科研之路,始于高中时的分科选择。生物学是兴趣所在,所以她毫不犹豫选择学习了生物,并于大学专业选择时选择了偏生物学的专业。再加上自己对未知的好奇、对求真的渴望以及发现新知时的满足与激动,吴夏莲坚定选择了走学术道路,考研读博深造,走上科研之路。

科研方向,命中注定

最开始读研时,吴夏莲表示坚定选择走癌症相关机理或其药物研究路线。但是,研究相关课题的老师基本上都已经选定了学生,她只能作罢。后面由于其它原因她选择了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方向,她说“其实回头想一想,当时只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方向上是不妥的,结构生物学其实也是药物研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当时的我对结构生物学认识还非常浅显,所以一直侧重在当时接触较多的癌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这一块。后面接触结构生物学这一块之后,我觉得结构生物学也很有趣。”生物固态核磁是一门比较深奥的技术方法,吴夏莲刚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内心十分忐忑。但在接触时间长后,发现了其有趣性,并逐渐适应,沉浸于课题研究中。可以说,课题的选定,是冥冥之中,是命中注定。

科研困难,乐观以对

由于课题研究进度缓慢,吴夏莲研究生时期所从事的部分课题成果在2018年被其它研究团队抢先发表了,这就导致了吴夏莲产生了强烈的消极情绪,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们这些年做的东西是白做了吗”。但好在,吴夏莲保持乐观积极、不放弃的心态面对问题,迅速做出了调整。坚定选择“夹缝求生”,转换思路,适当调整方向,从另一个角度整理实验思路,坦然迎接无限可能性。这件事情让她意识到科研不仅是兴趣,还是与时间赛跑;同时,科研思路需要合理规划。据了解,吴夏莲深受高中时期老师所讲伟人光荣事迹以及自己研究时带队老师的个人经历触动和影响。每当感到疲惫时,她总会畅想自己在研究成功、取得丰硕成果、为社会做出贡献时的美好光景以进行自我鼓励、激励,从而打起精神、继续坚持,势必要攻克这个问题。幸而,团队的心血最终被肯定接受,相关论文成功发布。

科研纯粹,榜样激励

问及榜样,吴夏莲提到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陆珺霞。从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出,陆珺霞对科研工作是纯粹热爱,无关功利。此外,她具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并明显地表现出对学生宽容、对自己严格的特点:不会要求学生进行高强度工作,但自己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仍然在办公室里度过自己的休闲时间。让吴夏莲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团队出去开会的有一天晚上,没什么事情,陆珺霞在酒店里打开了电视,并感慨这是她几年来第一次看电视剧。对此,吴夏莲深受震撼,并意识到兴趣是最大的支撑,干喜欢的事情会让自己干劲十足。怀着一腔热血,保持科研的纯粹性,前行就更有动力。

心态平稳,拓宽视野

“山外青山楼外楼”“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两句话吴夏莲铭记在心,也是她送给学生的话。前者道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以谦逊的态度坚持学习。后者则强调了要保持平稳,屡遭不顺切记不能气馁,不能颓废消极、退缩不前;颇为得势时切记不能自傲,不能得意洋洋,自我膨胀。此外,吴夏莲还提到要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不要将自己的认知限定在一个框架中。可以通过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互鉴来打开眼界,也可以进行跨专业的会议、讲座学习来拓宽知识面。不能将知识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力求全面发展。

上一条:刘芯妍:科研达人 专业育人 下一条:赵智勇:教育科研先行者 公益服务践行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