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芯妍,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近五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入选湖北省教育厅“楚天学子”人才项目以及武汉市“武汉英才”优秀青年人才项目,获批湖北省教育厅2023年度“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和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专注于离子液体、气体分离、化工热力学、过程系统工程方向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在发表化工、能源领域等国内外同行认可的期刊发表论文19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化工、能源等国内外同行认可期刊(AIChE J (化工顶刊),Chem. Eng. Sci.(化工三大刊),Sep. Purif. Technol.等)上发表论文13篇,单篇最高他引80余次。
专注领域,事半功倍
刘芯妍老师早年间在丹麦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联合培养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后负责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项目——离子液体复配溶剂法烟道气碳捕集多尺度建模和协同强化机制研究。刘老师在该项目中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化工热力学建模与过程系统工程。作为一类基础研究领域,化工热力学的研究对本科生来说会比较抽象和枯燥,但化工热力学的基础数据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都至关重要。因此,刘老师注重于在充分利用有限基础数据的前提下建立可靠的预测效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验独特,方向新颖
刘芯妍老师的留学经历使她受益颇深。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学校内部组织的项目讨论会,频繁的会议报告以及诸多与同行学者进行交流的机会,这些都让刘老师对化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她认识到,化工领域的人才在具备完备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全面思考、系统总结,同时要有创新意识,从旧的实践工作中探索新的解决思路。比如近年来AI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刘老师指出,利用AI技术进行化工热力学建模以及结合过程系统工程开发新工艺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这定会给化工带来高效便捷的新技术。
专业教学,融会贯通
作为化工专业核心基础课《化工原理》的授课教师,刘老师教学上认真负责,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内容广泛而深刻,教学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化工原理》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或设备选型。因此在课堂上,刘老师要求学生们掌握典型的加工过程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知识的熟练应用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生产的需要。因此,刘老师注重对包括化工生产路径、主要设备尺寸、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与效率、设备投资及成本、能耗、环境影响等在内的全系统多尺度优化思维的培养,从而从新技术开发方面培养学生的全局观。
在传授知识时,刘芯妍老师常常对不同单元的操作进行融会贯通、类比传授,即三传中的传质、传热、动量传递都是可以相互联系的。比如传热推动力是温度,传质推动力是浓度。传热和传质总量都可以写成推动力除以阻力的形式等等。她鼓励学生在学习新章节的时候要与已学章节进行联想,以此更牢固的掌握所有的知识。
刘芯妍老师的寄语
专业学习方面,希望同学们要保持对化工专业的兴趣,化工虽然不同与计算机、信息等新兴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但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觑。现在很多学校有智联化工微专业,展示了化工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的应用,我们学院也计划开设此类微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化工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备计算机的专业素养,从而使化工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因此,同学们应该认真对待每门专业课,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成为化工领域的优秀人才。